動物遷徙是自然界里一些最動人的現象,有的遷徙以速度之快著稱,有的遷徙則以規(guī)模見長,有些遷徙距離的和時間最長的則讓人嘆為觀止。有意思的是,有的遷徙則創(chuàng)下了速度最遲緩的紀錄。以下是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的例子。
1. 北極燕鷗:遠程飛行
不僅人類富豪們可以每年看到兩次夏天,多個世紀以來,北極燕鷗也能享受到這一待遇。這些小海鳥是目前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距離最遠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北極燕鷗從加拿大北部的繁殖地遷往南極洲南部近海,然后再返回繁殖地?紤]到北極燕鷗根據盛行風向進行迂回飛行,每年每只鳥往返一次,平均要飛行4.5萬英里(超過7萬公里)。北極燕鷗的壽命很長,它們可以存活30多年。據估計,這些長距離飛行冠軍,一生飛行的路程將超過150萬英里(240萬公里),足以往返月球5或6次。
2. 角馬遷徙:驚心動魄
電影攝制者和野生生物紀錄片制片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證實有超過100萬只非洲角馬和斑馬進行每年一次遷徙活動。每年2月,坦桑尼亞南部塞倫蓋蒂平原恩戈羅地區(qū)的角馬大遷徙開始。遷徙開始的具體時間,根據產犢季節(jié)的進展情況來定。在產犢季節(jié),大約會有50萬只新生命誕生,但是到了3月初,會有超過50萬只斑馬、將近200萬只角馬和大約10萬只其他食草動物參與到這次大規(guī)模遷徙活動中來,它們將穿過肯尼亞馬賽馬拉地區(qū)的邊界線,前往塞倫蓋蒂西部水草豐美的平原和林地。
這個前往塞倫蓋蒂的動物大軍必須面臨的最后一個障礙——馬拉河,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在干旱貧瘠的熱帶大草原經歷長達數周的遷徙,在此期間它們得到的食物和水很少,這大大削弱了它們的體力,不過它們還要渡過這條水流湍急,而且里面潛藏大量饑腸轆轆的鱷魚的馬拉河,才能到達水草豐美的“伊甸園”。在長達1800英里(2896.74 公里)的遷徙過程中,大約會有25萬只角馬死去,然而事實證明,這些獸群很快就會恢復過來,甚至比原來變得更加強大。
3. 螃蟹大軍:爬,也要去
圣誕島(Christmas Island)是澳大利亞領地里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位于印度洋上。島上大約有1400個居民和多達1.2億只圣誕地蟹(Red Crabs)。對島上居民來說非常幸運的是,這些螃蟹并不是食肉類(只是偶爾會同類相食),但是每年會有數千萬只螃蟹遷移到海里產卵,場面非常壯觀。
不過故事到此并沒結束,一旦小螃蟹在海洋里度過幼蟲期,它們會爬上海岸,遷徙到該島中部的雨林里。雖然這些小螃蟹很小,但是它們的數量非常驚人:每只成年母螃蟹大約產12萬個受精卵。如果照此計算,恐怕總數會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由小螃蟹構成的“紅潮”,覆蓋了整個海灘,也許在整個城鎮(zhèn)和整條黃金線路(gold course)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4. 帝王蝶:有翅膀就能飛翔
帝王蝶的大規(guī)模遷徙可能是任何其他昆蟲中,飛行距離和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帝王蝶遷徙一次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遷徙一次往往需要很多代才能完成。然而帝王蝶遷徙最令人感到震驚的地方可能是,人們直到1975年才發(fā)現它們在墨西哥中部歐亞梅爾杉(oyamel fir)叢林中過冬的棲息地。
明年帝王蝶是否還能繼續(xù)它們的大規(guī)模遷徙活動?目前它們面臨一系列困難,其中一些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非法砍伐森林、伐木造田和人口壓力都會增加它們的遷徙難度,除此以外,定期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會給它們的遷徙帶來影響,例如2009年到2010年間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它們的冬季棲息地遭到降雨、冰雹和大雪襲擊。帝王蝶還能堅持多久?只有時間可以告訴我們這一切。
5. 馴鹿:大部隊遷徙
人們最早了解而且得到最好證明的大規(guī)模遷徙動物是北方馴鹿。馴鹿并非每年都沿相同路線進行遷徙。它們向哪遷徙,主要根據天氣情況和食物豐富程度來定。
3個最大的馴鹿群分別是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喬治河馴鹿群、美國阿拉斯加州西北地區(qū)的西北極(Western Arctic)馴鹿群和在西伯利亞整個白令海峽附近發(fā)現的泰米爾半島鹿群。大馴鹿群每年遷徙大約100英里(160.93公里)到超過500英里(804.67公里)。現實中有一些關于馴鹿的有趣事實。你知道鹿群曾在美國五大湖地區(qū)和緬因州游蕩嗎?盡管馴鹿和麋鹿屬于同種,但是人們習慣用后者指代由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北部拉普蘭地區(qū)的薩米人馴養(yǎng)的馴鹿。
6.帝企鵝:長征
帝企鵝并不是南極唯一一種遷徙的鳥類,但是由于紀錄片《帝企鵝日記》的播放,它們成了最著名的南極遷徙動物。這些優(yōu)雅美麗的企鵝已經適應了棲息地的極端環(huán)境,即使如此,在寒冷刺骨、漆黑一片的南極冬季繁殖后代,也是一項巨大成就。雖然與氣候更溫暖地區(qū)的其他動物相比,帝企鵝前往內陸筑巢處和返回的遷徙距離似乎更短,但是它們的遷徙之旅充滿艱難險阻,出不得一點閃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會前功盡棄。
由于帝企鵝很好地適應了棲息地的惡劣環(huán)境,因此它們并不認為這對它們有什么威脅。目前大約有30個帝企鵝群,因為氣候環(huán)境、它們到筑巢地的距離不同,以及海冰邊緣不斷變化,帝企鵝的數量存在很大變動。
7. 燕子:重返圣璜卡皮斯川諾
燕子每年重返美國卡皮斯川諾被一些人稱之為一次奇跡般的遷徙。它是每年3月19日,即圣約瑟夫日的一件非常浪漫而又令人感傷的事情。燕子在每年這個時候都要重返加州圣地亞哥附近的圣璜卡皮斯川諾大公館(Mission San Juan Capistano)。1776年,方濟各會的修士出資修建了這個大公館,很快這座建筑就引來了當地的燕子,它們在大公館的屋檐下筑巢搭窩,繁衍后代。
1812年發(fā)生的地震使大石教堂的房椽裸露在外,但這并沒能阻止崖燕繼續(xù)在這里搭窩筑巢。你可能會問,這些燕子是從什么地方飛回來的呢?它們的遷徙其實是個奇跡,它們飛行6000英里(1萬公里),前往阿根廷戈雅的冬季棲息地,然后再歷經艱難險阻,從那里飛回來。
8. 灰鯨:遷徙并非僥幸成功
灰鯨是下加利福尼亞及其周圍地區(qū)最具吸引力的觀光景觀之一,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它們的長距離遷徙活動。事實上,灰鯨是所有已知海洋或陸地哺乳動物中遷徙距離最遠的動物。每年這些中等大小、非常溫順的鯨目動物要游1萬到1.2萬英里(大約1.8公里)路程,在它們的冬季繁殖地——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近海的瀉湖,以及阿拉斯加州周圍的阿留申群島和白令海峽的夏季覓食場來回游一圈。
灰鯨除了給加利福尼亞沿岸的觀鯨人帶來了樂趣以外,它們還有另一個有趣的故事:1988年人們努力營救3只在北極逗留時間太長,被困在巴羅角(Point Barrow)海冰里的灰鯨。美國電視臺對這件事進行了追蹤拍攝。這項營救活動(耗資550萬美元)利用海岸巡邏隊的直升機把5噸重的混凝土柱子丟在冰面上,砸碎海冰。然后利用一艘蘇聯破冰船,從鯨魚被困的地方向開闊海域開了一條路,最終成功救出3只灰鯨。這才是真正的冷戰(zhàn)。
9.旅鼠:尋找新的覓食地
旅鼠是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北部地區(qū)、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北極地區(qū)的一種嚙齒類動物。作為生活在凍土帶的一種食草動物,天氣會對它們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在好年景和不好的時候,它們的數量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為了尋找新的覓食地,喜歡獨處的旅鼠經常會成群結隊進行遷徙。有時河流和懸崖會擋住它們的去路,在遷徙過程中掉下懸崖或者溺死的旅鼠,并非心甘情愿這么做,而是被同伴擠下去的。
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與旅鼠有關的故事說,它們會突然涌向北極地區(qū),進行自殺性“死亡之旅”,在食物短缺時為了保住整個群體,它們自愿犧牲自己。1958年的迪斯尼紀錄片《白色曠野》使人們記住了這個故事。然而事實證明該故事并不屬實,稍后的研究顯示,這部影片是通過大量舞臺腳本拍攝而成的,例如把旅鼠放在覆蓋著一層雪的轉盤上進行拍攝,或者用手把它們拋入空中。
10. 候鴿:遷徙
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種遷徙物種是候鴿。曾有數千萬只候鴿在往返于森林筑巢地的遷徙過程中經過美國,使所經之處的白晝在數小時(甚至好幾天)內一直暗淡無光。據說候鴿棲息處下方的地面上覆蓋著2英寸(5.08厘米)厚的鳥糞,很多粗壯的樹枝被鳥巢壓斷。據估計,在鳥群最大的時候,大約有60億只候鴿。然而人類成了它們的最大天敵。候鴿喜歡在低空飛行,它們的鳥巢很容易被夠到。據說候鴿的肉非常美味。到了1880年,天空中再也沒有遷徙的大群候鴿,最后一批這種野生鳥,也在1900年被射殺。最后一只候鴿名叫“馬薩”,是一只圈養(yǎng)鳥,它在1914年死亡。
現在我們知道,人類捕殺并不是唯一一個導致候鴿滅絕的原因。失去棲息地是導致它們從地球上消失的一個主要因素,由于美國東部的大片森林被砍伐一空,候鴿無處棲身。另外,這種鳥類跟原鴿和哀鳩不一樣,它們無法適應自然和人類給它們施加的雙重壓力。對它們來說,這是個致命打擊,它使候鴿慢慢從地球上銷聲匿跡。候鴿滅絕的悲慘故事,對現在來說可能是一記警鐘。安全數量是相對的,當數量增加不當,就會導致數量減少。一個世紀前還沒有“全球環(huán)保意識”,人類認為自己已經學到了很多與其他動物和平共存的知識。世界上其他剩余遷徙物種的命運,將證明我們是否已經從中吸取教訓,還是會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