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9日表示,36種談判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以下簡稱“藥品目錄”)乙類范圍,平均降價幅度達到44%,最高達到70%,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際市場價格。
本次納入藥品目錄的36個藥品包括31個西藥和5個中成藥。西藥中有15個是腫瘤治療藥,覆蓋了肺癌、胃癌、乳腺癌、結(jié)直腸癌、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種。其他分別為治療心血管病、腎病、眼病、精神病、抗感染、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的藥物,以及治療血友病和治療多發(fā)性硬化癥兩種罕見病藥。中成藥中有3個是腫瘤藥,另外2個是心腦血管用藥。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此次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達到44%,最高達到70%。
長期以來,由于一些治療癌癥等重大疾病的專利藥品和原研藥品在中國國內(nèi)售價昂貴,給患者造成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為降低藥價,從2015年底,中國開始以國家名義與藥企進行藥價談判,在2016年的上一批談判中,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替諾福韋酯(韋瑞德)降價幅度達67%。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目錄國產(chǎn)品種入圍數(shù)量攀升,顯示出國家對國產(chǎn)創(chuàng)新藥的大力支持。
不過,總體而言,進口原研藥仍占多數(shù),這與其價格居高不下不無關系。一位跨國藥企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價格換市場”已成為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普遍選擇的競爭路徑,“未來藥品需要看到擴大可及性以后,從量上進行補足。在更多的病人和量的基礎上,找到新的平衡點。”
專家表示,國家出面發(fā)起談判,與藥企按照市場規(guī)則進行博弈,把偏高的價格降低至合理區(qū)間,既讓患者吃到更便宜的藥,又讓藥企通過讓渡部分利潤換取更大市場份額,這一多贏手段,在歐美等國已是遏制高藥價的常規(guī)動作。
“腫瘤患者的人數(shù)并不見得多,但是花的費用很高,個人負擔很重。這次談判,將社會反應比較強烈的腫瘤靶向藥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納入藥品目錄范圍,將極大提高醫(yī)療保障水平,提高百姓的獲得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yè)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延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