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灌腸可分小腸、肥腸和小肚等幾種。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灌腸可分小腸、肥腸和小肚等幾種。
小腸,也叫細腸、盤腸或血腸。小腸一般都是由羊血攪拌的面粉灌成,故此,得名血腸。而它的形狀很像盤起來的粗繩,盤盤纏纏,因此也叫盤腸。
肥腸,也叫作粗腸或肉腸。肉腸則是以它的灌充物來稱呼的。因肥腸粗而直,可用血面糊來灌充,還可用肉末灌制。以肉末灌制的肥腸叫作肉腸。
幾種腸的灌法都相同。宰完羊之后,將羊腸用鹽水洗干凈。牧人家一般不用洗潔精等現(xiàn)代洗滌用品來洗腸。洗干凈之后,將小腸和肥腸切斷分開,在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里攪進蕎面或白面,用手把凝結(jié)的血塊攥碎、攪均之后,加入食鹽和蔥花等調(diào)料,從腸口灌入。
腸肚不能與羊肉一起煮,都需另煮。煮時要準備一根像牙簽似的細木絲,不時刺腸肚,以不流出血糊而木簽上的血呈熟食色為熟透,煮熟之后的小肚很像一只伸出頭來靜臥著的烏龜。蒙古人不以完整的小肚來招待客人,據(jù)說那樣會失口福。因此,一般都切成薄片之后上桌食用。
灌腸的口感取決于調(diào)理出來的血糊的優(yōu)劣,取決于巧婦媳們的手藝,它也是牧區(qū)主婦們顯示自己烹調(diào)技藝的一種標志。
做法
1、灌小腸
灌腸的工作一般都在現(xiàn)殺的羊皮上進行。因為羊皮光滑,腸子不易弄斷。多數(shù)需二人合作。小腸下接盲腸(俗稱苦腸),盲腸下接細肥腸。把細肥腸割掉,從割口處灌進水去,容量較大的盲腸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大漏斗。灌滿以后,一人不斷用力擠壓,水就流入小腸。一人用兩手不斷捋小腸,將糞便排在泔水桶里。如此再灌再排,直到把小腸基本洗凈。再割一塊肺子塞進小腸里,上面灌水并擠壓排出,再用水涮一兩次,就可以灌腸了。
從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灌時,先用手把凝結(jié)的血塊攥碎,攪進蕎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鹽、調(diào)料、蔥蒜等物。亦從割口處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滿也不可太扁。小腸二三丈長,為煮食方便,可斷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連接腸壁的油脂。這些油脂有固定寸腸的作用,灌時要注意擺順不使腸子扭結(jié)。煮出時盤纏一團,一如腹中的自然狀態(tài)。臥羊時節(jié)腸肚太多,一時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團凍起來,在來年清明時節(jié)煮食。
2、灌肥腸
在細肥腸和肥腸連接的地方斷開,留下肥腸。水從-處注入,涮凈以后,將天棚肉、花肚、細肥腸均切成和肥腸一樣長短的細長條,加入鹽、調(diào)料、蔥等,從細端塞入肥腸,邊塞邊翻,塞完以后,肥腸也正好翻過來了(里面朝外,這是和小腸不同的地方),可以當時或春天煮食。
3、灌小肚
百折和小腸中間的部分俗稱水肚(胃)。為跟連接紅腸的大肚子(瘤胃)相區(qū)別,稱為小肚。把小肚多留一點小腸(約三尺),從與百折連接的地方斷開,將糞便倒掉,涮洗幾次,翻過來,使里面朝外。將灌小腸的血糊糊從斷開處灌入,灌到欠滿,插入筷子將斷口處繚住。翻的時候,小腸只在連接小肚的地方翻出個頭兒來,其余從灌血的口子上抽出來,打個∞字把筷子纏住,就可以現(xiàn)煮或做凍肚。煮出的小肚,體積縮小。因為是翻過來的,上面有褶,頗像一只烏龜負馱架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