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又叫猴頭菌,蘑體呈圓形,似拳頭大,菌蓋有圓筒須刺,須向上像猴毛,根略圓尖如嘴,似猴頭形狀,故名猴頭蘑,多數(shù)生長在深山老林的柞、胡桃、樹等干枯部位及腐木上,喜低溫。新鮮的白色,干后呈褐色。猴頭菌是鮮美無比的山珍,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猴頭菇,又叫猴頭菌,蘑體呈圓形,似拳頭大,菌蓋有圓筒須刺,須向上像猴毛,根略圓尖如嘴,似猴頭形狀,故名猴頭蘑,多數(shù)生長在深山老林的柞、胡桃、樹等干枯部位及腐木上,喜低溫。新鮮的白色,干后呈褐色。猴頭菌是鮮美無比的山珍,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猴頭菇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名貴菜肴,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海參、魚翅)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稱。這種齒菌科的菌類,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3厘米,它的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干后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又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稱。
歷史文化
猴頭菇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由來已久,《臨海水土異物志》:“民皆好啖猴頭羹,雖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寧負千石粟,不愿負猴頭羹!泵耖g諺語:“多食猴菇,返老還童!
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經(jīng)有人采摘猴頭菇食用。但是由于猴頭菇的“物以稀為貴”,這種山珍只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頭菇是珍貴食品,對它的有關(guān)特性及其烹調(diào)方法都不清楚。有關(guān)猴頭菇的記載,較早見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書中僅僅列有“猴頭”的名稱而已。《御香飄緲錄》載有清官的猴頭菜肴,并盛贊其味鮮美。該書還具體介紹了烹制猴頭菇佳肴的燉、炒二法。
近代以來,關(guān)于猴頭菇的記述仍少。20世紀30年代,《魯迅日記》曾提到,魯迅本人吃過他摯友曹靖華贈送的猴頭菇,也是贊美它“味確很好”。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們對野生猴頭菌的馴化和推廣人工栽培,市上供應(yīng)的猴頭增多。這種山珍才漸漸進入人們的筵宴,并成為某些菜系的名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