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分布于云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藥,其性溫,味辛,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功效,有“金不換”、“南國神草”之美譽。因常在春冬兩季采挖,又分為“春七”和“冬七”。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睋P名中外的中成藥“云南白藥”和“片仔癀”,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三七分布于云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藥,其性溫,味辛,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功效,有“金不換”、“南國神草”之美譽。因常在春冬兩季采挖,又分為“春七”和“冬七”。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云南白藥”和“片仔癀”,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食材特征:長約2-4厘米,直徑約1厘米,干時有縱皺紋。地上莖單生,高約40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復葉,4枚輪生于莖頂;葉柄長4-5厘米,有縱紋,無毛;托葉小,披針形,長5-6毫米;小葉片3-4,薄膜質(zhì),透明,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中央的長9-10厘米,寬3.5-4厘米,側(cè)生的較小,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有重鋸齒,齒有刺尖,上面脈上密生剛生,剛毛長1.5-2毫米,下面無毛,側(cè)脈8-10對,兩面明顯,網(wǎng)脈明顯;小葉柄長2-10毫米,與葉柄頂端連接處簇生剛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3.5厘米,有花20-50朵;總花梗長約12厘米,有縱紋,無毛;花梗纖細,無毛,長約1厘米;苞片不明顯;花黃綠色;萼杯狀(雄花的萼為陀螺形),邊緣有5個三角形的齒;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為1條),離生,反曲。果實未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