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pa)菇,又稱扒谷,是壽光的傳統特產,歷史悠久。由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卜一起磨碎,然后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扒谷歷史源遠流長,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F在,洛城、北洛、留呂、王高等鄉(xiāng)鎮(zhèn)還有很多做扒谷的專業(yè)戶。他們每年八月十五開始制作,直至來年的清明節(jié),至少要做半年時間。
扒(pa)菇,又稱扒谷,是壽光的傳統特產,歷史悠久。由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卜一起磨碎,然后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扒谷歷史源遠流長,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F在,洛城、北洛、留呂、王高等鄉(xiāng)鎮(zhèn)還有很多做扒谷的專業(yè)戶。他們每年八月十五開始制作,直至來年的清明節(jié),至少要做半年時間。
歷史文化
據傳齊桓公年輕時落難至壽光,饑餓難耐,恰逢一老婦人提籃經過,施舍了他一團綠綠的類似豆腐樣的食品,齊桓公吃后頓覺精神異常清醒,多年后回憶起此事,想念當年食品的味道,身邊廚師卻無一人能做出,后尋至壽光,嘗到此物,大加贊賞。
起源于壽光民間的一種傳統菜肴,民間稱為“pa/ gu-”。因為發(fā)音來自于壽光方言中的形聲詞,意思是在炒制筢菇的時候發(fā)出的“咕嘟咕嘟”的聲音,起初并沒有對應的現代漢字,“筢菇”二字為參照其制作方法而由現代壽光文史專家所定名,現為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筢菇最早起源于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最早見到的記載是清康熙時《壽光縣志》記載城北隆冬季節(jié)有販此物者,可以推斷最早于清初時,這種菜肴已經有了,F在在秋冬季節(jié)壽光的集市商場都有半成品筢菇出售,以傳統石磨手工制作的筢菇口味最佳,而機器自動化生產改良的筢菇口味則稍遜。
做法
制作材料:綠豆、菠菜
制作方法: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卜一起磨碎,然后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吃法多以豬肉炒扒谷為主,用豬油炒鍋,將扒谷炒熟,放入粉條韭菜等,烹飪時尤其注意不能放入過多水,做好的扒谷松軟鮮香、回味悠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