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娟,1929年生于江蘇丹陽,5歲時隨父母到上海。她十多歲時就迷上了越劇,常常到劇場里去看戲,以至萌生了報考越劇團的想法。父親是個中醫(yī),又開中藥房,不同意女兒去學戲。當時報考戲班子是要有人擔保的,小小年紀的張琴娟靈機一動,想到隔壁鄰居的船長太太也是一位..
張琴娟,1929年生于江蘇丹陽,5歲時隨父母到上海。她十多歲時就迷上了越劇,常常到劇場里去看戲,以至萌生了報考越劇團的想法。父親是個中醫(yī),又開中藥房,不同意女兒去學戲。當時報考戲班子是要有人擔保的,小小年紀的張琴娟靈機一動,想到隔壁鄰居的船長太太也是一位“越劇迷”,就認她做干娘,請她來擔保,于是順利地考進了上海灘頗有點名氣的戲班子。由于張琴娟學戲刻苦,人又聰慧,學了兩年多,就做了“頭肩花旦”,在滬西、閘北、浦東、南市一帶演得很紅,不久就進了天鵝越劇團,名聲緊隨名角筱月英之后,開始在上海越劇界嶄露頭角。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張琴娟又進了上海越劇團,一條紅氍毹為她鋪展了如花似錦的藝術前程。
1954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為籌建杭州越劇團,特地派人赴滬邀請張琴娟、安素芳、袁惠民等人來杭。開始,她們先加盟杭州江南越劇團,上演了《寶玉黛玉》、《孔雀東南飛》、《釵頭鳳》等劇目,張琴娟的俊美扮相和優(yōu)雅唱腔,立即吸引了杭州的越劇觀眾,成了眾人矚目的“頭牌花旦”。1956年1月,杭州越劇團正式成立,張琴娟即擔任藝術副團長。
舊社會的戲班子演戲是沒有腳本的,全憑師傅身傳口授。張琴娟和劇團的其他同志一起,致力于劇目的推陳出新,召集前輩藝人“吐”戲,先后改編創(chuàng)作出《碧玉簪》、《春留人間》、《玉蜻蜓》、《則天皇帝》等大型劇目。同年國慶節(jié),由張琴娟飾李秀英、安素芳飾王玉林亮相的《碧玉簪》,首演于新中國劇院,一炮打響,連演18場,張琴娟從此走紅杭州,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該劇于次年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張琴娟榮獲演員一等獎。
“文革”十年浩劫,女子越劇作為“封資修”的“黑貨”,首當其沖遭到?jīng)_擊,劇團一時癱瘓解散,張琴娟和其他同志被下放工廠勞動。1978年,杭州越劇團恢復重建,張琴娟被任命擔任團長,她又煥發(fā)了藝術青春,開始收集舊部,招兵買馬,重整旗鼓,排演的第一個大戲《祥林嫂》,創(chuàng)造了連演近4個月的演出記錄。她還特邀上海越劇的著名小生陳少春,把《庵堂認母》再次推上舞臺,又場場爆滿。后來該劇到上海衡山劇場演出,連演一個多月都座無虛席。上世紀80年代初,她還熱衷于新編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將《蘭亭會》和《曹雪芹》兩個大戲搬上越劇舞臺,其中曾與我省著名編劇陳靜一起,參與了《曹雪芹》的劇本創(chuàng)作,一絲不茍,一字一句地推敲劇本的每一句臺詞與唱段。該劇在勝利劇院連演10場,場場客滿。當演到曹雪芹晚年失子的輩慘情景時,臺下的觀眾都為之暗暗抽泣。
張琴娟在越劇舞臺上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都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越劇新編神話劇《春留人間》,新編古裝越劇《蘇小小》,現(xiàn)代劇《祥林嫂》、《江姐》等,各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她都演得栩栩如生,人物性格鮮明,均獲廣大觀眾的好評。
1956年杭州越劇團成立后不久,張琴娟就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1年起,又多次擔任省、市政協(xié)委員。她一生中不僅在藝術上鍥而不舍的敬業(yè)精神令人感動,在培育青年演員方面,也是嘔心瀝血,有口皆碑。作為劇團的主要領導,她一直把培養(yǎng)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令杭州越壇涌現(xiàn)出像王頤玲、王漪德、陳秋月、金培榮、朱心敏等一大批中青年實力派演員,為發(fā)展杭州的越劇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71歲時,張琴娟曾不幸兩度中風,但她依然神采奕奕,樂觀的天性不改。許多同行和弟子來看望她,看到她一如既往,仍童心未泯,依舊眷戀著她過去鐘愛的越劇事業(yè),莫不為之肅然起敬,視她如西子湖中的一枝秋荷,是她為杭州的藝壇留下了一湖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