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皮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它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四個時辰,然后推成米漿,上籠蒸成薄薄的餅子,置于通風處降溫,抹上菜籽油切成細條,調(diào)入精鹽、米醋、醬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紅油辣椒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漢中面皮的歷史很久遠,其可追溯到秦漢時期。
漢中熱面皮,是將大米磨碎制成的面皮蒸熟后,用鹽、辣椒、醋等調(diào)味料攪拌,再配以時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漢中熱面皮,口感鮮香麻辣,面皮筋道適合各類人群食用。
漢中面皮起源于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筑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nóng)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nóng)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nóng)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焙髞恚藗兏挠弥丿B式竹籠,一次可蒸數(shù)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說起面皮,漢中還流傳著一個“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一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xiāng)的面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一嘗面皮,喜之不盡。問起制作方法,張知縣一一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面皮知府”。但令人遺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會蒸面皮。可能是欽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