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隨父來到北京,8歲入慶壽和科班學藝,向賈志臣先生學河北梆子和京劇老生。9歲登臺,12歲便以《打金枝》、《朱砂痣》唱大軸。16歲變聲后,從程春祿先生學京胡。24歲嗓音恢復,26歲拜羅福山先生為師改學老旦。他與文亮臣、松介眉同為羅福山的入室弟子。并得到龔云甫先..
4歲隨父來到北京,8歲入慶壽和科班學藝,向賈志臣先生學河北梆子和京劇老生。9歲登臺,12歲便以《打金枝》、《朱砂痣》唱大軸。16歲變聲后,從程春祿先生學京胡。24歲嗓音恢復,26歲拜羅福山先生為師改學老旦。他與文亮臣、松介眉同為羅福山的入室弟子。并得到龔云甫先生教益,后又深得龔先生琴師陸彥庭先生的教授和輔佐,藝事大進。當年他為提高演唱技藝,私下以胡琴自拉自唱,練聲吊嗓達數(shù)年之久,因而給嗓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龔云莆息影歌壇,他邀請龔的琴師陸五(硯亭)為其伴奏,陸并將龔的演唱奧秘、訣竅及劇目盡皆傳授。
十二歲入慶壽和科班學老生,變聲后從陸彥庭學胡琴,后嗓音日漸洪亮,常由陸操琴調(diào)練嗓音,為龔云甫所見,改學老旦,拜羅福山、謝寶云、龔云甫為師。李多奎兼取三家之長,結合自己的條件注意韻味,古樸大方,蒼秀挺拔,韻味醇厚,創(chuàng)立了老旦新腔,世稱“李派”。他的演唱重于用氣之功,他常說“氣為音之本,無氣無聲!彼麑τ谘莩械膿Q、偷、提、噴、吞、吐、收、放各種用氣之法安排的精細到家。他在演唱中無論是急促的快板,還是長拖腔的慢板,都能唱的氣足神通,保持聲音的圓潤悅耳,他還十分注意聲韻的變化和感情的表達結合。[1]李多奎1929年隨程硯秋到上海演出,一出《釣金龜》轟動申城,震動浦江兩岸。后又與高慶奎、金少山等合作,經(jīng)常演出于京滬各地,他擅演的劇目有《遇后龍袍》、《太君辭朝》、《行路哭靈》等。
解放后參加北京京劇團,1961年與裘盛戎合作整理演出了《赤桑鎮(zhèn)》再次引起轟動,成為老旦、銅錘戲的代表作品。李多奎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又總結出了“亮”中加“柔”,“脆”中摻“潤”,這樣一種老旦唱腔技法,把劇中人物不同環(huán)境下的感情變化表達的細致入微,極富聽覺欣賞之美感。演出實踐中,觀眾聽起來亮、脆、寬、窄、潤、柔、甜、沙兼而有之,力求展現(xiàn)京劇老旦演唱技巧的音樂完美性,李多奎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成為龔云甫之后我國京劇藝術界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老旦名家,也是京劇表演藝術隊伍中一位承前啟后、精益求精的藝術大師。[1]李多奎除精心創(chuàng)作演出一批優(yōu)秀京劇劇目之外,還培養(yǎng)了大批的藝術后人,如李盛泉、李金泉、王玉敏、李鳴巖、王夢云、王曉臨等等。
由于他間接得到龔氏真?zhèn)鳎囀聺u趨精到,加之氣力充沛,又繼承了龔氏唱法上的特點,因而,不久就與當時幾位龔派老旦諸如臥云居士、松介眉等人齊名,并雄于舞臺上最為顯著的人物。常與程硯秋、高慶奎、金少山、馬連良等名家合作,深受歡迎。1961年與裘盛戎先生排演《赤桑鎮(zhèn)》,大獲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