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臊子面
相傳周文王時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一條大蛟龍出沒,傷害百姓。文王得知后,便下令除掉了禍害百姓的蛟龍。據(jù)傳說,蛟龍的肉味道鮮美,吃了可以驅(qū)惡除邪,延年益壽。于是,文王叫人將蛟龍剁成許多小塊,另給眾人食之。吃了蛟龍肉,部落從此繁衍生息旺盛,人們體格健壯,使使部落逐漸壯大了起來。從此,人們沿用這一生活習(xí)慣,將肉食剁成小塊,燒炒而食,以求得四季平安,興旺發(fā)達。后人通過長期的烹調(diào)實踐總結(jié),將這種肉丁做成的膳食品稱作臊子。它不僅味道鮮美獨特,不腥不膩,既可以獨立膳用,而且還可同其他食品拌餐,且可以長期保存,逐漸成了地方的風(fēng)味食品。岐山人將大肉做成的臊子和本地面食加以結(jié)合,創(chuàng)新出了風(fēng)味獨特的岐山臊子面,一舉傳遍方圓,香飄千里。原“岐山照壁背后面館”的臊子面,以其經(jīng)營有道,做工獨特,味道俱佳而曾受到過皇朝的褒獎。 屬岐山風(fēng)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細,用料講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負盛名。臊子面從做工烹調(diào)到色香味形眼觀口感可以用“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 九個字概括。該小吃始于西周早期,相傳是周文王的母親,為招待周文王的親朋和左鄰右舍所做的一種面食,距今已三千多年歷史。
2、臘驢肉
臘驢肉: 屬鳳翔特產(chǎn)。創(chuàng)制于清咸、同年間。臘制工藝是: 先將退役老驢宰殺,去蹄,選其四腿和筋肉,淋凈血水,懸掛晾曬浮水,干后切塊入缸內(nèi),分層加入硝鹽,上壓巨石,月尋取出,白天掛于陽光下晾曬夜間擠壓,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調(diào)料煮熟,拎出后再浸入驢油及原汁湯內(nèi)之火加熱,僅燙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卻后肉塊表面可出現(xiàn)霜狀結(jié)晶。其切片顏色鮮紅,呈半透明狀,質(zhì)細膩,酥而有筋,五香噴鼻,余味回長。若選驢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調(diào)料臘制就成為譽滿關(guān)中的“錢肉”。
3、鍋盔
鍋盔:鍋盔饃是關(guān)中獨特的風(fēng)味小吃。制作時先把面發(fā)酵好,搟成一個大蒲團形狀,放在鍋里先用大火上色,后用溫火慢慢烤?臼旌蠖顺鰜恚笠粋大鍋蓋子,又厚又圓人吃時用手一塊一塊的掰。
4、寶雞茶酥
傳說清朝咸豐年間,一個名叫禿娃的當(dāng)?shù)厝耸甲饕环N小吃,取名茶酥, 并漸有名氣,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譽為“禿娃茶酥”。后禿娃的手藝由徒弟根誠繼承。民國16年(1927年),當(dāng)?shù)厝唆斀鹫\、魯子清兄弟倆拜根誠為師,學(xué)做茶酥的小吃,得其真?zhèn),所做茶酥味美可口,在寶雞地方享有盛譽。1956年魯子清參加集體企業(yè),在寶雞市三好食堂收張秋蘭為徒,使得茶酥技術(shù)相傳。從此,茶酥作為一種地方名吃,被人們喜愛而傳頌。 據(jù)考證,茶酥之名實為“嚓酥”由外嚓里酥而來(嚓為寶雞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時脆酥聲音)。食用時,當(dāng)以香茶為飲,品茶帶酥,別具風(fēng)味。故“嚓酥”又稱“茶酥”。隨后制作工藝的改進,現(xiàn)如今也有將韭黃炒雞蛋或香椿炒鳴蛋加入剛出熬的茶酥內(nèi),真香味更加濃郁可口。 制作以白精粉、豬板油、菜籽油、調(diào)料為原料,合面以油為主,用平熬鍋上烤下烙油煎而成,主要在于掌握火侯。做成的茶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nèi)層松軟、油而不膩,入口酥脆味道美,層層落花放異音。
5、隴縣馬蹄酥
又名蜜餡兒,圓形似馬蹄而得名,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的名貴糕點。 據(jù)民間相傳,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歸鄉(xiāng)省親時,傳入其家鄉(xiāng)隴州的宮庭膳食。長孫皇后原籍隴州香泉鄉(xiāng),如今孫家莊還有娘娘墳遺址,F(xiàn)在的隴縣東風(fēng)鄉(xiāng)相公山下的娘娘廟遺址,便是唐代為紀念賢良的長孫皇后奏于圣上減免隴州人民的賦稅而建的詞堂。 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當(dāng)?shù)匾恍撵`手巧的邦廚,從隨行御廚那里學(xué)來的,后傳入民間。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適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馬蹄形狀,放入大油鍋烹炸而成。 馬蹄酥層簿如紙,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細致,層多松軟,油而不膩,香甜味厚,入口即酥,營養(yǎng)豐富,且能存放而著稱四方。
6、岐山掛面
岐山掛面,工藝獨特,面條細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 道光末年,山西稷山縣人馬金定、馬金娃兄弟二人來岐山經(jīng)商,幾年后經(jīng)營掛面,起號“順天成” 生意興隆,到咸豐年間,做掛面的人擴展到縣城四周,尤以縣城南四崖頭村為盛,光緒時期,岐山掛面名聲大振,陜西官吏把它當(dāng)作地方名產(chǎn)向清皇室進貢。民國時期,岐山掛面的信譽與質(zhì)量達到鼎盛時期, 1931年岐山“順天成”掛面飄洋過海,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當(dāng)時華僑食用后十分贊賞,育人曾以小詩贊曰:“掛面分細寬,好吃且美觀,參加博覽會,曾到舊金山”。
7、洋芋攪團
洋芋攪團是隴南小有名氣的小吃。攪團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家常飯,以玉米面攪團最為常見,兼有蕎麥面攪團、雜面攪團等多種形式。攪團是生活貧困時常吃的飯,現(xiàn)在除非懷舊,一般不會去吃了。攪團的做法很簡單,先是炒上一碟蒜苗,炒好酸菜,然后就在開水鍋里一把把往里攪面,直到攪得濃稠。接下來便摻水,攪勻,煮熟,舀到碗里,澆上酸菜,夾上蒜苗,調(diào)些辣椒,吃起來很熱和。
|